第5章 早期人格障碍的秘密-《心理医生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第(2/3)页

    2.生活一帆风顺。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恋的心理,而生活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恋的性格。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学校又出类拔萃,老师又宠爱他们,就会养成自信、自傲和自负的个性。

    3.片面的自我认识。自恋者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产生自恋的心理。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把成功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把失败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过分地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4.情感上的原因。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别强烈,为了保护自尊心,在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自卑不足的补偿。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深怕被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看不起,装清高,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这些同学的样子。这种自负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

    从动机上来看,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最根本的是想得到他人的赞赏与爱,然而,他们对他人的冷漠和藐视,恰好使他们得到他们最恐惧的后果——被他人拒绝。幸运的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有所改善的。

    ■解决之道

    一、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以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化的成分。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二、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念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是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时及时送上一声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分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心理测试

    自恋型人格的自我测试

    下列各题哪些与你的情况相符。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词。

    3.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4.坚信自己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只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地受人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评析:

    如果你符合其中的5项或5项以上,那么你很可能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

    心理问题35回避型人格

    ■看到人总是低着头,对人有意回避

    ■问题描述

    肖艾的智商并不低,他兴趣广泛,思维敏捷,然而几年前参加高考时,他却名落孙山。后来肖艾去了南方,在广州一家电脑公司做营销工作。营销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颇丰。肖艾的工作很出色,业绩好,多次受到老总的嘉奖,并担任了营销主管。一年后,公司招进了三名大学本科生,其中一人做了他的助手。

    有一名大学生做他的助手,本来可以使他的事业如虎添翼,然而肖艾却陷入了自卑的泥淖。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情绪低落,不爱讲话,工作劲头大打折扣。几个月以后,老总看到他的业绩下降,便撤了他的营销主管的职务,并让肖艾的助手来接替他。这以后,肖艾的情况更为恶化,他不与任何人说话,看到人总是低着头,当别人主动与他接近时,他总是有意回避。有一次,公司举办歌咏会,所有的人都参加了,唯独肖艾一个人没有报名参加。公司领导动员他参加,他也就和大家一块参加排练了,但正式演出时,他却一个人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在日记里,肖艾说他其实心底总有一种痛,因为他的人生并不顺利,没有考上大学。这个结在他心底早就有了,一旦有外界刺激时,他就会想起来,使他非常不安。他想回避所有的人和事,甚至想回避这个世界。肖艾说:“我甚至连电话都不愿意接。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卑微的人,没有人会关爱我,包括我的恋人。我只能回避一切。”

    ■问题分析

    回避型人格障碍又叫焦虑型人格障碍或逃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入痛苦之中,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下定了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上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体说来,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当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感,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深。

    3.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使其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职业等都有可能对自卑心理的形成产生影响。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解决之道

    一、消除自卑感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必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做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人,并乐于与他人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有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3.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设想失败后的情绪体验,就会产生自信心。

    二、克服自己的人际交往障碍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订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有专家提出下列梯级任务。

    第一周,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钟。

    第二周,每天与他人聊天二十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钟。

    第三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做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第五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活动。

    第六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你坚持下去。其实,第六周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在开始执行梯级任务时,患者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测试

    回避型人格的自我测试

    下列各题哪些与你的情况相符。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的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或可能的危险。

    评析:

    如果你具备其中的4项或4项以上,那么你可能有回避型人格障碍。

    心理问题36偏执型人格

    ■老是怀疑别人居心不良、不怀好意

    ■问题描述

    刘冬,大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相当好,还担任班长。平常他虽然常与人交往,也很喜欢与同学交谈,但总觉得别人嫉妒他的才能,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他。虽然同学们都否认嫉妒他,但他觉得他们是在自我辩解。而且他还爱顶撞班主任,觉得班主任的想法经常是错误的。他一向我行我素,说话办事全凭个人意愿。因为,他觉得自己具有比他们更强的能力和智慧。办事结果不理想的时候,他就认为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不是他的能力存在问题。他认为自己属于人见人恨的那种人。后来他就懒得与他们交往了,更乐于独处,但对别人的怀疑却丝毫没有减少。

    他对任何人,包括班里同学,甚至自己的父亲,不管他们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从心里怀疑。他觉得,如果信任他们,说不定哪天他们就会利用其信任加害于他。最近他被班主任撤了班长一职。他为此感到愤愤不平,断定有人搞鬼,觉得这样对他实在是很不公平。于是他写信给校长,阐述所蒙受的耻辱,决心把班主任搞下去。女朋友说他有病,他却认为她变心了。而且他一直都觉得,女朋友看班主任的眼神很有问题。

    ■问题分析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为1980年《诊断统计手册》(dsm-3)中人格障碍12种类型之一。据调查资料表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由于这种人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

    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点。

    1.极度的感觉过敏,对受到的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

    2.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

    3.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

    4.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说话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心存不良。

    5.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处理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

    6.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

    这种人格的人与家人、朋友、同事不能融洽相处,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偏执的人总是将周围环境中与己无关的现象或事件都看得与自己关系重大,是冲着他来的,甚至还将报刊、广播、电视中的内容跟自己对号入座。尽管这种怀疑与客观事实不符,毫无依据,但是不管别人怎么释也无从改变他的这种想法,甚至对被怀疑对象有过激的攻击行为,从一般的心理障碍发展成精神性疾病。

    因此,具有猜疑性格缺陷的人,如果不能及时、主动地矫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就会因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生活不顺心,加上强烈的精神刺激等因素,而变为精神疾病,甚至对家人和社会造成危害。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偏执型人格形成的原因暂无定论,有专家曾尝试举出以下四条。

    1.早期失爱。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缺乏母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

    2.后天受挫。成长中连续遭受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3.自我苛求。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形成尖锐的矛盾,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意识深处正为此自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