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近路-《大明海盗》
第(1/3)页
(前面章节勘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1431年,归来是1433年,途中病逝,按此推算巩珍当为1416年生人)
钟离为什么这么重视这本《西洋番国志》呢?因为作者巩珍是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非常有借鉴价值。这本书同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被后世称为郑和下西洋的三本基本文献。
马欢,字宗道,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明代通事(即翻译官)。精通波斯语、阿刺伯语,在郑和使团中,作为通事、教谕,一身兼两职,既为外事翻译,又负责传播中华文化。由于他“善通番语”被选入郑和船队,曾随郑和于1413年、1421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亲身访问占城、爪哇、旧港、暹罗、古里、忽鲁谟斯、满剌加、亚鲁国、苏门答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等国,根据自身经历写成《瀛涯胜览》。
费信费信﹐字公晓﹐曾以通事(翻译)之职﹐於永乐七年(1409)﹑十年﹑十三年(见郑和下西洋)﹑宣德六年(1431)四次随郑和等出使海外诸国。该书即其采辑二十馀年历览风土人物﹐图写而成﹐约成书於正统元年(1436年)。
通过看这些书籍,钟离能够获知很多当时的信息,虽然后世都知道沿途这些国家是怎么回事,但是具体到当时的风土人情水文气象人文历史,那还得是看当时的资料文献最为可靠。
比如巩珍前面的自序中清楚的叙述了“惟观日月升坠,以辨西东,星斗高低,度量远近。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经月累旬,昼夜不止。海中之山屿形状非一,但见于前,或在左右,视为准则,转向而往。要在更数起止,记算无差,必达其所”
所得就是靠着牵星术和指南针来指示方位行船,同时还利用岛屿、岛礁的形状在作为地理参考。
关于船夫和淡水的储备,书中也有记述:“始则预行福建广浙,选取驾船民梢中有经惯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乃以针经图式付与领执专一料理,事大责重,岂容怠忽。其所乘之宝舟,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趋事人众,纷匝往来,岂暇停憩。缺其食饮,则劳困弗胜。况海水卤咸,不可入口,皆于附近川泽及滨海港汊,汲取淡水。水船载运,积贮仓艕,以备用度,斯乃至急之务,不可暂弛。”
说的就是从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选取有经验的船夫作为船师,尤其强调了船上储存淡水的重要性。
这个问题,作为钟离的任命的造船总负责人莫小二已经多次在奏折里和钟离汇报过。参照三宝太监的宝船样式,莫小二在泉州港等地招募有宝船制造手艺的匠人数千人,打造宝船。在附近的省份,包括安南等地征调杉木、樟木、松木等木材。
这次征调木材,不是为了修建宏伟的宫殿,而是为了修建战船,再者,这次无论是采伐还是运送,都是有偿服务,不是平白无辜的服劳役,这样一来,民众的积极性很好,而且不是滥采滥伐,而是有选择的采伐,注意了森林的保护。因此,进展非常顺利,莫小二说此前京城修建宫殿同样一棵树木的耗费,比现在要多花十倍的价钱,除了民夫被地方官吏责罚抽打而出工不出力之外,各级官吏中饱私囊虚报价格也是极大的原因。现在两项弊端尽除,花费少而进展快。
莫小二奏报,宝船所买木料花费白银数十万两,只查处了两名贪墨的官吏,官风已是大为改观。而花费所耗资金,全部来自外贸盈余,并没有增加地方负担。
第(1/3)页